发布时间:2024-12-20 10:22:51 人气:11 来源:天云祥客服外包
|胡晓鹏|2009-07-14
当前,上海服务业正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。如何推动其良性发展,成为理论与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上海除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增长策略,还需着力改善服务业的供给结构与水平。为此,必须在服务产品创意化、服务流程标准化、服务产业高科技化和服务过程高质化方面下足功夫。
一直以来,我们强调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,但如今,更应关注其“质”的提升,正视可能加重的“成本病”。
从“质”的角度审视服务业发展,需深入理解其增长性质和原因。
近年来,西方对服务业增长规律的研究观点值得关注。服务业比重提升的原因有三种性质:一是“需求拉动型”,经济增长推动服务需求增加;二是“产业分工型”,市场交易效率提升,专业化服务部门形成,带来“名义产出”增加;三是“成本转化型”,服务业生产效率提升慢于制造业,导致服务产品名义价格过快增长,引发“成本病”。
对于上海而言,哪个因素发挥主导作用?我们可通过三个指标来衡量: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、服务业人均劳动报酬增加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业中间投入的变动。1997-2002年数据显示,上海服务业增长主要得益于“需求”因素,“产业分工”影响有限,“成本病”现象尚不显著。然而,2002-2007年数据表明,上海服务业“成本病”开始显现。
突破对“在地”服务业的过度关注,拓展思维。
2002年以来,上海经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,如信息技术普及推动服务外包,商务成本上升影响制造业优势。在此背景下,“产业分工”对服务业比重提升的作用增强,“成本病”症状也日益明显。
面对全球金融危机,上海服务业如何良性发展?除了扩大内需,还需改善服务供给,培育新增量消费服务。针对“成本病”,应大力推动服务创新,包括产品创意化、流程标准化、产业高科技化、过程高质化。同时,急需增加“跨地”服务业比重,突破传统思维束缚。
发达国家工业制造业衰落?这仅是表象。
探讨“产业分工型”服务业发展路径至关重要。上海近年来大力推动服务外包,有效提升服务业增速。但金融危机揭示,服务外包虽提高生产效率,却可能加剧市场风险。外部环境恶化时,专业化服务企业受冲击严重,而具备自我服务能力的工业企业则更具韧性。
从国际视角看,发达国家制造业在GDP中比重虽低,却通过生产力和品牌控制全球制造业,为其服务外包奠定坚实基础。因此,上海在推动服务业发展时,应基于自身工业制造业控制能力,合理界定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,科学平衡自我服务与服务外包关系。
责编:yangyining
今日已有 123 家企业获取报价方案